7、8月不僅是高考錄取通知發放的高峰,也是準備出國留學學生離境的高峰。教育部統計數字顯示,2013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41.39萬人,再次刷新歷史記錄。隨著我國留學大軍的日益壯大,再加上低齡化趨勢的增強,將有越來越多中國學生面臨如何適應異國學習生活的問題,也將有越來越多留學生家長面臨如何適應孩子不在身邊的生活。
??? 為此,勵誠教育日前特邀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心理與學校咨詢研究所副教授傅納博士,舉辦了一場“出國,您和孩子都做好心理準備了嗎?”講座,幫助今年9月即將出國留學的學生了解如何適應異國生活。
????“適應”無處不在 應對從“我”做起
??? 從小學升入中學、再從中學升入大學,孩子都要進行調整和適應,因此“適應”無處不在。出國留學只不過是人生中的眾多適應之一,由此使他們產生孤獨感等負面情緒是非常正常的。這種不適應主要來自全新的語言環境和生活環境、陌生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的生活方式等方面。
??? 傅納博士指出,為了更好地適應異國生活,留學生首先要學會從自身尋找優勢,回憶自己的成功體驗,從中吸取積極的元素和心態,將自信心重新調動起來。其次,留學生可以采用與自己辯論的方式,換個角度看問題,減輕心理壓力。此外,留學生還應主動尋求社會資源的幫助,如父母、親戚、同學、朋友、老師等,這些社會資源既能提供物質支持,也能提供情感支持。很多學生出國留學,都得到了父母或親友的資助,這屬于物質支持;遇到困難時向他們訴說宣泄,就像回到一個安全的港灣,因為他們在情感上永遠包容你、支持你。
??? 同時,傅納博士提醒,雖然每個人都有優勢資源,如成功經驗、知道如何換位思考、社會資源等,但只有充分使用才能彰顯它們的作用,達到積極適應異國生活的效果。
????最理想的適應狀態:保持原有文化 認同他國文化
??? 準備出國留學的學生,都即將從一種語言文化背景進入到另一種語言文化背景,這涉及到文化融入狀態的問題,并關乎留學生適的好壞。根據文化融入的方式,可以分為整合方式、分離方式、邊緣方式和同化方式。其中,整合方式是最理想的適應狀態,即學生既保留原有的中國文化,對留學國家的文化也持開放認同的態度,同時與其它文化保持一種聯系。
??? 要想達到最理想的適應狀態,跟留學生的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有很大關系。心理學研究顯示,家庭環境的親密度、娛樂性和組織性與孩子的適應能力呈正相關,即家庭成員之間彼此關心、彼此尊重,習慣采取民主的態度共同處理問題,對孩子適應異國生活非常有幫助。此外,傅納博士還表示,學校的環境因素也會對學生的適應產生影響,如提前了解學校信息、與同學和老師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都對更快更好地適應異國生活有增益作用。
????夫妻相互支持 共同適應“空巢期”
??? 從孩子出生到將其撫養長大,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了一種非常親密的依戀關系,它能為彼此提供強大的支持和幫助。但當孩子即將出國,這種關系被打破,很多家長就會產生分離焦慮,大多表現為思念和擔憂。從心理學發展的角度上講,此時父母將再次進入二人世界,但這與沒有孩子的那種二人世界給人帶來的感受完全不同,因此被稱為“空巢期”。
??? 傅納博士建議,這時夫妻之間要彼此發揮互相支持的作用,學會合理安排時間,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富有張力,避免胡思亂想,才能更好地共同適應這個時期。另外,她還建議家長避免在心理上綁架孩子,如“要是你不這樣做,我就會怎么樣”,這樣會給孩子增加心理負擔,因為“愛原本就是做出來的,人們在表達的同時,更多體現在行為上”。通過以上兩種方式,家長可以讓讓自己的生活慢慢恢復到一種平衡的狀態,適應孩子出國留學期間的生活。